无节假日医院

北京燕都中西医结合医院 > 新闻动态 > 正文

有助升阳、健脾、祛湿,阴雨天气试试这些中医特色疗法

来源:北京燕都中西结合医院

    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,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,气温回升加快,降水明显增多。此时,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,湿邪容易侵入人体,导致脾胃功能受阻,进而使人出现胃口不佳、身体困乏、头昏头沉、关节肌肉酸重等症状。倘若人体本身阳气不足,还容易出现心情低落、郁闷等不良情绪。阴雨时节不妨试试以下中医外治疗法,有助升阳、健脾、祛湿。

  艾 灸

  在多雨的春季,不论防春困,祛湿,养阳气,艾灸是最佳的个性化调理方式之一。艾灸大椎穴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位能起到补益脾胃、调气血、疏肝解郁之功效。每周艾灸2-3次,每次15-20分钟。①大椎穴大椎穴命名来源于《黄帝内经》,意为“大的椎骨”。由于该穴位处于颈椎的交汇点,有调节全身阳气之功效,因此被誉为“阳脉之海”。定位: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的凹陷中,当人低头时,位于颈后隆起的最高处;艾灸方法:艾条悬灸,取坐位或俯卧位,距离皮肤2-3cm,灸15-20分钟;功效:大椎穴是足三阳经、手三阳经的交汇处,经常艾灸,可起到增强体质、预防感冒、强身健体的功效,特别适用于阳气不足的人群。②足三里足三里隶属于足阳明胃经,既是阳明胃经的合穴,也是胃的下合穴,对于健脾和胃、调中理气、导滞通络、增强机体免疫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定位:位于小腿部外侧缘,犊鼻穴下三寸,或者外膝眼下三寸,胫骨旁开一横指;艾灸方法:艾条悬灸,在双侧足三里穴上同时施灸,距离皮肤2-3cm,灸15-20分钟;功效:经常艾灸足三里能够达到温中散寒、健脾祛湿、补益气血、缓解疲劳的效果。 ③三阴交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的交会之处,因此得名“三阴交”,被认为是调理身体气血的重要穴位之一。通过按摩、艾灸等刺激三阴交穴位,可以调和气血、调理肝肾脾等脏腑的功能,对于多种疾病和症状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
  定位:位于小腿内侧,当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;艾灸方法:艾条悬灸,距离皮肤2-3cm,灸15-20分钟,灸至皮肤微微泛红为宜;功效:经常艾灸可以补益肝、脾、肾三经的气血。

  疏通经络

  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云:“手之三阴从脏走手,手之三阳从手走头,足之三阳从头走足,足之三阴从足走腹。”阐述了经络循行联系的规律。肝经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,就是疏通和发散的意思,它能保证全身的气血运行通畅,不淤不滞,气通畅情绪也顺畅。因此,通过推肝经或拍打胆经,尽可能拍打相应腧穴或是经络循行的部位,能够达到疏通全身经脉的效果。 推肝经

  肝经起于大脚趾的大敦穴,然后沿脚背向上,然后由小腿内侧向上循行。因此,我们可以通过每天按揉大腿内侧来疏通肝经。方法: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。也可握拳后,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,每次推100下。 拍打胆经

  操作:全身站直放松,用空拳从臀部两侧沿大腿两侧一直拍打到膝关节两侧,每次2-3分钟,拳要中空,有内力而不要用蛮力。每天1-2次。

  按揉穴位

  阴陵泉穴 膝下胫骨内侧的凹陷处是脾经的阴陵泉穴。阴陵泉是祛湿要穴,经常按揉可起到健脾祛湿、通经活络的作用。建议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,每次60下左右,以穴位处略有酸胀感为宜。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、二跖骨连接部位。经常按揉太冲可起到疏通肝经、镇静安神的作用。建议每次按揉4-5分钟,以按压处有酸胀感为度。

  当下人们生活工作繁忙,倘若我们可以每天利用碎片时间来推经络、按穴位,长期以往,也能起到不错的养生功效。当然,我们平时也应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,比如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,多喝水,少吃辛辣煎炸食品,少抽烟喝酒。

  【中医扶阳门诊】治疗范围:阳气不足引起的男性功能减退、脾胃虚寒、情绪低落、焦虑抑郁、手脚冰凉、宫寒不孕、阳虚肥胖、脊背畏寒、四肢乏力、萎靡不振、换季不适、免疫力低下及大病初愈、肿瘤术后放化疗中药调理等。

  明医推荐:韩丽芳、李艳、刘晓蕊、宋应星、尉师萌

  扶阳门诊,以扶助、补护人体阳气为核心,振复元阳,尤其针对饮食不规律、经常熬夜、贪凉、饮食不规律、吸烟酗酒、容易情绪波动、功能减退等损耗人体“正气”的人群、根据症候、阴阳、气血、虚实之分,采用中草药及针灸、临证膏方、无痛腹针、董氏奇穴、悬灸、姜药督灸、醒阳罐、中药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,扶阳抑阴、用阳化阴、祛邪除湿、温阳散寒、提神回阳、平衡阴阳、扶阳固本来治疗疾病或提高抗病能力,促进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,以达到阳气充足、六脉平和、诸病已愈、养生延年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