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“夏,假也。至,极也,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
夏至三候一候丨鹿角解夏至时节,阳气盛极而渐衰,鹿作为属阳的山兽,其长角便感知阴气生而渐脱落。二候丨蝉始鸣六月初七日,江头蝉始鸣。雄蝉更易感阴气,打破夏日的宁静,其腹部鼓膜震动而奏乐高歌,为的是吸引雌蝉交配。三候丨半夏生夏至后,天地之气由阳入阴,出现一味居夏之半而生的药材,名半夏,有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、消痞散结之功。北京燕都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大夫告诉您:夏至节气养生要点有哪些?
夏至节气养生要点
夏至之时,阳气增长到了极致,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,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,着眼于养“长”。夏至之后,阴气始生,阳气开始衰退,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、阴伏在内和阴阳交替的特点,故此阶段养生保健既要保护阳气,更要顺应阴阳的变化特点,使阴阳两气相顺接。养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情志——夏至养阳 重在养心
俗语说“春夏养阳”,而心乃“阳中之阳”,通于夏气,故夏至时节养阳重在“养心”。夏季炎热,易使人烦躁倦怠,故应努力保持心平气和、心胸宽阔、精神饱满、乐观向上,切忌动怒发火。常常静坐,排除心中杂念,或听一曲舒缓音乐,皆可减慢呼吸,使心脏得到休息。 嵇康在《养生论》中说炎夏“更宜调息静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热亦于吾心少减,不可以热为热,更生热矣。此即“心静自然凉”,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法。 要做到神清气和,快乐欢畅,心胸宽阔,精神饱满,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,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,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气机的宣泄。与此相反,举凡懈怠厌倦,恼怒忧郁,则有碍气机通调,皆非所宜。
睡眠——晚睡早起加午睡
夏至节气,昼长夜短,起居调养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,宜晚睡早起。需要注意的是,古人所讲的“夜卧”、“晚睡”大致是指夜间亥时的10-11点,“早起”指卯时5-7点。 心在一天之中恰也对应于午时,故午休片刻不仅可以恢复体力消除疲劳,也有助于宁心安神。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“夏打盹”,就要增加午休,尤其是老年人,有睡眠不实的特点,因此更需要午休,以消除疲劳,保持精力充沛。
运动——和缓舒适量要小
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场地宜选择在水边、公园、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。锻炼的项目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广播操为好,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。
在运动锻炼过程中,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,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,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、淋浴,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、黄汗等多种疾病。 此外,夏季人体腠理开泄,汗出多,汗孔打开,易受风寒湿邪侵袭,睡眠时不宜风扇直吹送风,有空调的房间,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更不宜夜晚露宿。
饮食——多酸多咸少油腻
夏至时心气旺而肝肾弱,酸、咸之味可以补益肝肾,滋肝肾之阴。同时酸味食物具有收敛的作用,可固表止汗、收敛心气,如山楂、乌梅、番茄、柠檬、柑橘等。而夏至人出汗较多,身体里的盐分会随着汗液一起排出体外,吃些咸味的食物,可以补充身体流失的盐分,如海带、紫菜、虾等。此外,注意饮食清淡,避免肥甘厚味,多吃点绿豆、薏苡仁、小米、鸭肉等清补食物,可以避免苦夏。
艾灸——艾灸养阳 护阳气
同时,夏三月亦可选择艾灸,可起到春夏养阳的作用。艾灸穴位可选择关元、气海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位,尤其是阳虚体质的人群,更适合于夏至前后施灸,能改善体质,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。
预防节气病
养护脾胃夏至时节,气温高,湿度增大,容易受暑邪、湿邪。夏季泄泻的病邪入侵以湿邪为主,夹杂着寒、暑、热等病邪,导致肠胃功能失调。此外,脾脏喜燥而恶湿,湿邪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,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而导致泄泻。寒邪或者暑邪亦能“直中”脾胃,使脾胃功能失调,运化失常,清浊不分,而成泄泻。这个时候要注意饮食卫生,养护好脾胃。
预防空调病 其实严格来说,医学上并没有“空调病”这个疾病,我们一般所说的“空调病”是指长时间使用空调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,其临床表现诸多。 中医认为,过久过冷使用空调容易使人感寒而生病。另一方面,夏季气候湿热,一旦感受空调外寒,阳气郁闭,容易形成表寒里热(湿热)的格局,这就是“寒冷外束肌表,湿热内蕴脾胃”之证。肺主皮毛、脾主四肢肌肉,因而可能会出现呼吸、消化、肌肉方面的症状。
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,不运动,少汗出,当从感受风寒施治,可饮热姜汤;或用淡豆豉15g+大葱白三根,共水煮,水开后5分钟关火,频服代茶饮,第二天症状就会减轻。
【中医扶阳门诊】
治疗范围:阳气不足引起的男性功能减退、脾胃虚寒、情绪低落、焦虑抑郁、手脚冰凉、宫寒不孕、阳虚肥胖、脊背畏寒、四肢乏力、萎靡不振、换季不适、免疫力低下及大病初愈、肿瘤术后放化疗中药调理等。
明医推荐:韩丽芳、李艳、刘晓蕊、宋应星、尉师萌
扶阳门诊,以扶助、补护人体阳气为核心,振复元阳,尤其针对饮食不规律、经常熬夜、贪凉、饮食不规律、吸烟酗酒、容易情绪波动、功能减退等损耗人体“正气”的人群、根据症候、阴阳、气血、虚实之分,采用中草药及针灸、临证膏方、无痛腹针、董氏奇穴、悬灸、姜药督灸、醒阳罐、中药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,扶阳抑阴、用阳化阴、祛邪除湿、温阳散寒、提神回阳、平衡阴阳、扶阳固本来治疗疾病或提高抗病能力,促进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,以达到阳气充足、六脉平和、诸病已愈、养生延年的功效。